每天上市場買菜這件事,是到日內瓦的頭幾個月被逼出來的。剛搬來瑞士時,住在日內瓦市區一個短租的小公寓。七樓的公寓有著像棺材般窄小,還帶著狗尿味的電梯。深藍色的布沙發佔去客廳三分之一,廚房有著房東留下年代久遠,鍋底不平穩的鍋具,一個小冰箱,四張搖晃的木椅子和橡木餐桌。
我帶著美國的生活習慣來到瑞士,美國人一周買一次菜,冰箱大隨便冰也無所謂。所以我在超市看到什麼有趣就買什麼,青菜水果一大籃搬回家。回到家之後,就往冰箱放,有多少空間就有多少東西。很快就發現這種消費型態要調整,小冰箱功率不強,東西壞得很快。沙拉葉子隔二天就腐爛,牛奶到第三天就發酸。這種日子怎麼過得下去?於是,我學起了瑞士老先生、老太太買菜,天天上市場,結帳時可能只有四五樣商品。寧可發現少買了某樣東西,多跑一趟去超市,也不多買,堆在冰箱發臭。
慢慢地,好像也習慣了。想好晚餐要煮什麼,寫了清單再出門。菜籃裡有時看起來很好笑:一顆蘋果,一小把葱(四小根),一瓶優格,和一塊羊小排。我於是想像自己是專業的廚師上市場,哈密瓜一定要聞起來有香味,櫻桃一顆一顆看,有深紫光澤才放到袋子裡。從南美洲來的葡萄不買,淡菜(mussels) 只在九月到四月吃。
有時候覺得自己實在滿奇怪的,容易、省時的事不做,似乎違反現代人生活的原則。為了多走幾步路,少丟棄蔬果,所以每天繞遠路上市場。我不吃罐頭或冷凍食品,不只是為了晚餐的美味,而是希望和自己生活土地保持聯繫和和平關係。
閒話之一:
住在瑞士多年的朋友說:瑞士主婦每周一定要清潔冰箱一次。我沒實際考證過,但覺得可能性很大。在瑞士超市裡,結帳員只要看到檯面上有水漬或異物,就停止結帳,又噴又擦的,(性子急的人可得忍耐啊!)另外還有一位員工,整天做的工作就是清潔,掃地,吸地板,連圾垃筒的表面都要擦拭。
閒話之二:
在法語區,停下工作專心享用午餐,除了被當成基本權利,也是生活態度。很少人坐在辦公室邊吃飯邊工作。夏天有許多人帶著午餐,(或買了午餐)坐在公園的椅子上,草地上享受陽光。